

本文详细介绍1200年前的气候事件的题和2004年气候事件相关的话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冰所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实验室,”他说。
连日来,世界多地经历了极端气温和极端天气事件。地怎么了?为此,解放周末采访了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秦大河院士。
“有冰的地方,就是我的实验室。”陈大河是唯一一位徒步穿越南极洲的中国科学家,并在70岁时深入青藏高原和格陵兰岛的冰原。大河先生说我经历过极地、雪山的生死时刻,但我始终相信,地科学家的探索人生应该谨慎而始终向前。”
学者秦大嘎近照
未来20年,全气温上升预计将超过15C,极端天气事件预计将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
解放周末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特别是今年夏天,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破纪录的高温。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气候变化的科学家,您有何想法?
秦大河实际上,近年来,异常天气频发,除了高温之外,风暴潮、干旱、洪涝等灾害也有所加剧。到本世纪末,我预计这些情况将变得更加频繁和激烈。这将增加经济社会压力,加剧各行业、各地区的气候变化风险,加大管理难度。
气象记录显示,自20世纪初以来,地平均表面温度持续上升。20世纪50年代以来,上升速度显着加快,冰冻圈缩小,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北半中高纬度地区。
2014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从1901年到2012年,地平均表面温度上升了约089。该委员会去年发布的第6次报告中指出,从2011年到2020年,地表面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了109摄氏度,预计气温将上升到15摄氏度以上。未来几十年,所有地区的气候变化都将加剧。如果不立即、迅速、大规模地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就很难将升温在15甚至2左右。
解放周末15或2是什么意思?
秦大河地表平均温度每升高1,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就会增加约7%。很可能降雨量会增加,降雨区域会发生变化,台风强度也会增加。事实上,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温度题,而是带来不同地区的综合变化,而且随着气候变暖,这种变化还会进一步加剧。沿海地区和海洋的变化。
全变暖15C将加剧热浪,导致暖季延长、冷季缩短。随着全变暖达到2C,极端高温将更频繁地达到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的临界耐受阈值。气候变化正在加剧水文循环,导致降雨和洪水更加强烈,这意味着许多地区的干旱更加严重。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将持续整个21世纪,导致低洼地区沿海洪水更加频繁和严重,导致海岸侵蚀。曾经每100年发生一次的极端海平面上升可能会在本世纪末成为每年一次的事件。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一些地方,热浪和干旱非常接近,甚至同时发生。那些没有时间从极端天气事件中恢复的地区面临的风险尤其大。
解放周末你们正在研究冰冻圈。气候变化也会体现在冰冻圈的变化中吗?
秦大嘎有句话叫“气候变化的冰先知”。自1979年以来,北极海冰的范围显着缩小。20世纪70年代,北冰洋9月海冰面积为10至1200万平方公里。根据冰雪数据中心的最新数据,9月份北冰洋海冰面积萎缩至约400平方公里。海冰范围的减少可能会对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天气和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可能与冬季寒潮、夏季大雨等灾害有关。
同样,北极海冰的数量也在减少。北极海冰量在九月最低,三月最高。海冰量从1979年9月的16000立方公里减少到2017年9月的约4000立方公里,38年来海冰覆盖面积减少了75%。从这组数据中,不难读出当前气候变化的严重性。
解放周末人类该如何应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我们能否减缓或改变气候变化的步伐?
秦大河人类行为可能决定未来气候趋势。其他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也会影响气候,但有证据表明二氧化碳仍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稳定气候需要大力、迅速和持续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全世界的合作才有希望。
从选择一排干冰川的那一刻起,我就决定了,我必须要爬山,吃吃睡睡在风里,住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
解放周末你们在地理、气候、冰川、冻土等领域取得了深刻的成就。然而,您是徒步穿越南极洲的第一人,也是世界上唯一连续采集南极表面1米以下冰雪样本的科学家,很少有人知道。还记得那次惊心动魄的南极探险吗?
秦大河那是1989年。我是由六名不同国籍的科学家和探险家组成的科学考察队的一员。我滑雪了220个日日夜夜,行程5896公里。通过机械方式徒步穿越南极洲。
那年我42岁,但很多记忆都模糊了。现在说起这件事,我的第一印象是,1990年1月12日,我们到达南极的那天,我们大家在南极标志前合影留念。那时,我手里拿着一面五星级的红旗,在冰天雪地里显得是那么的鲜艳、美丽。另外,现在我代表中国,所以我很兴奋。
解放周末刚来南极洲?
秦大河没有,我以前去过南极两次。南极洲是冰川学家的圣地,对于冰川学家来说南极洲是最理想的科学研究场所。因为南极洲有——块冰原,是地上现存最大的冰原,世界上86%的冰川和冰都集中在那里,有无穷无尽的魅力和魅力。
我去过南极两次,难度和以前不一样了。
我出去之前必须先治疗牙齿。南极内陆没有任何医疗条件,如果你有牙齿题并且在登山时无法进食,你就会有生命危险。一位美国医生建议我拔掉所有“可疑”的牙齿。在我们去南极洲的旅途中,我们一次拔掉了10颗牙齿。
由于种种原因,我缺席了出征前的专项训练。刚开始的时候我不会滑雪,只能跟在队伍后面跑,这比在陆地上跑要困难很多倍。经过无数次的跌倒,我终于可以滑雪一整天了。
自由周末除了徒步探险之外,我们还执行重要的采样任务。
秦大河是的。南极冰盖上积雪不融化,由于低温和重力的作用,雪的密度逐年增加,最终形成冰川。来自大气或太空的物质沉入冰盖的表面雪上。因此,采集和分析雪洞和地表雪样本可以提供大量有关全气候环境变化的定量信息,对于冰川学、全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研究非常重要。
当前,在全变暖、冰冻圈萎缩的背景下,冰冻圈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气候系统和全变化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导致当前全变化,也是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焦点。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我国是21世纪初启动的全气候研究新核心计划“——气候冰冻圈计划”的发起国之一。从冰冻圈整体来看,趋势是通过跨学科新技术的应用、大型项目的推动,在全范围内开展系统化、综合性的研究。
解放周末目前领域最热门、最前沿的方向是什么?
秦大河冰冻圈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冰冻圈储存的气候和环境信息非常丰富。积雪、河流和湖泊中的海冰、冰川和极地冰盖的范围和体积、冰层内物理和化学生物的浓度、冰缘地形、泥炭沉积物、地下冰、钻孔温度都可能反映不同的时间尺度。全环境中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冰芯可以为全变化研究提供丰富、高分辨率的气候和环境记录,使其成为世界各地科学家“竞赛”研究的主题。
“欧洲南极冰芯钻探项目”探险队于1995年开始在南极冰盖DomeC进行冰芯钻探,为再现大气成分变化做出了贡献。科学。
中国科学家冰芯钻探也取得重大进展——2006年3月25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凯旋而归。这次探险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在南极冰盖的最高点DomeA成功钻取了135米长的冰芯。
我还要强调的是,低温科学不只是简单地研究自然的属性,它还密切关注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关系,这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点。
解放周末我国冰冻圈现状如何?
大河畑冰冻圈在日本分布广泛,不仅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干旱地区和绿洲经济发展以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水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安全。中国的冰冻圈也是亚洲大江大河的源头,直接养活了流域内27亿人。
我们刚刚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冰冻圈服务功能形成过程及其综合区划研究”。冰雪世界也是金山银山。我们重点研究中国的冰冻圈过程及其与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服务的关系。
关于1200年前的气候事件和2004年气候事件的话题今天就聊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请大家关注订阅本站。
评论已关闭!